北京2022年冬奥会绿色实践分享会: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成就获国际赞誉
奥运会上,绿色理念越发显现其重要性。北京举办的冬奥会更是成绩斐然,成为历史上首个实现碳中和的赛事,对环境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超前的碳中和实践
北京冬奥会是首个实现碳中和的体育盛事,场馆完全采用100%的再生能源供电。能源基金会中国区负责人邹骥指出,这在全球碳中和的道路上是一次先锋探索,为未来的减排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指导,同时也展示了碳中和在大型国际活动中是切实可行的。
刘新平,担任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的他,强调这是首次在奥运会中全面执行《奥林匹克2020议程》的可持续性规范。从筹备到举办,这一标准始终如一,确保了整个活动成为了一场全方位的环保实践。
绿电交易机制创新
北京建立了服务于冬奥会的跨区域绿色电力交易机制,实现了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。这一机制打破了地域限制,成功将可再生能源与赛事电力需求紧密衔接。
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能源交易的界限,证实了在大型活动中使用绿色电能的可行性。这样的做法为后续的赛事和大型项目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。
技术与政策的结合
周剑,担任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院长的他提到,北京冬奥会呈现的众多技术革新,对我国今后实现碳排放最高点和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。这些新发明不仅在技术领域有所体现,还在政策和机制上有所创新。
北京和张家口成为优秀的示范点。通过举办冬奥会,我们有机会检验技术和政策在多种地域和不同环境下的融合效果,这将为其他地区推广绿色发展战略提供借鉴。
奥运遗产的低碳利用
桂琳处长指出,北京冬奥组委在建设过程中,充分运用了2008年奥运会的遗留资源。这样的做法有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放。在众多场馆中,有超过一半,即14个场馆,直接使用了2008年奥运会的遗产资源,这些遗产涵盖了场馆本身以及土地资源。
首钢园区的改造工程顺利完工,成为了全国各地的学习榜样。这一成就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,对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。同时,这也是一种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法。
遗产的二次开发价值
邹骥指出,当前正处于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重要时期,北京冬奥会的遗产显得格外宝贵。这些遗产亟需重新评估、开发、传播及推广。通过重新评估,我们可以发现更多潜力。
改造场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未来的比赛和其他活动。这样做,通过大力宣传,能让各地学习和效仿冬奥会的环保措施,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。
多方面的典型经验
万军,这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的总工程师,提到冬奥会为环保工作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示范。在这点上,冬奥会证明了在更大范围内布局能源系统是完全能够实现的。
王克认为,这次冬奥会涉及三个区域,凸显了京津冀区域在降低排放方面的合作潜力巨大。此外,它还为北京的碳金融业务增长积累了重要经验,并向全国提供了学习的典范。
读到这儿,你心中可能已有冬奥会上一些环保举措,觉得它们在其他地方也很适用。那就在评论区分享一下你的想法,一起来交流。同时,别忘了给这篇文章点个赞,并转发给更多人看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