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江鞋服业发展史:从70年代估衣摊到80年代家庭制衣作坊的崛起
鞋服领域内,众多企业遭遇了形形色色的挑战和机遇。晋江地区的鞋服企业,其成长故事和经验教训尤为丰富。特别是安踏,它在企业战略、市场渠道管理、危机处理等方面表现突出,备受关注。
鞋业危机
那段时间,运动鞋服行业迅猛发展,2008年奥运会的推动下,诸如安踏、李宁等品牌纷纷扩大规模。市场供应量过多。大约在2008年之后的那几年,主要发生在我国市场。众多企业跟随着这一潮流。同时,各大品牌对经销商施加压力,实施每年四次订货制度,追求高复合增长率。这种做法风险颇高。行业内多数企业盲目跟从这种模式。
这种情况使得危机悄然滋生。当时,晋江多数鞋服企业并未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,各方都在争夺市场份额,却未注意到潜藏的危机。
安踏觉醒
2009年,当许多同行还在沿用旧有模式,安踏却早早看出了电商的价值。这一举措展现了安踏的远见。那时,安踏的领导层,特别是丁世忠的决策,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与其他企业如喜得龙等仍旧坚持传统路径不同,安踏已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。当众多企业还在享受旧模式带来的增长时,安踏已萌生了变革的念头。这表明安踏在同行中先行一步,着手进行自我变革。
渠道布局
安踏的渠道布局与众不同。丁世忠对安踏的零售渠道进行了及时整理。面对经销商模式盛行,安踏将超过80%的线下店铺,要么自己经营,要么通过参股的方式,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这一过程对资金和决策能力要求极高。比如,当其他企业受制于经销商渠道时,安踏却能独立且灵活地作出调整。在发展的早期阶段,这正是安踏与其他晋江鞋服企业不同的关键所在。这也为其日后应对各种危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库存危机应对
2012年,行业面临了库存危机的严峻挑战。安踏公司由于早早地对销售渠道进行了整理,因此能够率先完成调整。
李宁等品牌遭受了严重打击。当时众多企业都遭遇了库存过剩的困境,这是以往粗放型增长带来的后果。然而,安踏凭借自身的销售渠道优势,在这场危机中损失最小,而且在此期间逐步超越了部分竞争对手。
科技研发投入
安踏对研发工作非常看重。自2005年起便开始相关研究,到了2013年,投入的研发资金高达近3亿元,占总营业额的4%。2015年,其研发成本占销售总成本的5.2%,在国内同类企业中位居首位。
安踏在产品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以2015年为例,运动鞋销量高达4000万双。科技型创新产品不仅推动了销售的增长,也提升了利润。创新产品在销售中占比35%,在利润中占比约50%。
多品牌战略
安踏的多品牌策略已见成效。其中,收购斐乐品牌是关键一步。在2009至2019年间,斐乐的营业收入增长了56%。
安踏此举在高端鞋服领域实现了空白填补,同时推动了公司业绩持续攀升。与国际知名品牌相较,耐克作为集团核心品牌,其占比高达80%,而安踏近三年来,核心品牌收入占比始终未超过52%,这充分展示了多品牌战略的优势。
在此提问于各位读者,面对众多鞋服企业的成长,您认为企业更应侧重于产品革新还是品牌拓展?期待大家踊跃留言、点赞并转发。